眾所周知,香港連續七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,不難想像港人有朝一日也可活到120歲。長壽本應是福,但亦意味着退休生活更漫長,所需的資金亦更難以預算。再加上通脹持續,即使我們有儲蓄,屆時的現金購買力可能會被蠶食,變相減少我們的退休儲備。
及早部署退休免坐食山崩
筆者公司近期公佈的「長壽風險抗力調查」便發現,若以統計處的數據作比對,高逾九成受訪者都低估了自己的預期壽命,平均低估年數為10.6年。這樣看來,他們亦大概低估了退休生活的年期,而我們實有必要及早部署退休規劃,以應付日常開支及醫療費用。可是不少港人似乎未意識到籌謀未來生活的迫切性,調查亦發現距離目標退休年齡不足10年的群組中,逾三分之一(36%)受訪者只是剛剛開始規劃退休生活;更只有15%受訪者認為自己已為退休做好準備,並有信心在經濟上支持退休生活。這些調查結果難免令人憂慮。試想想,在退休後我們不單會失去每月收入,還可能要面對有增無減的醫療開支,如沒有及早為退休後的收入「鋪路」,最終或會坐食山崩。
儲蓄產品自製被動收入
近年市面上有提供每月入息的年金產品,適合退休後想按月領取收入的人士,以為晚年生活作準備。這類產品每月派出的金額較高,但沒有財富增值的能力,亦未能把財富及入息惠澤下一代。要知道每個人的財務規劃目標各異,若打算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話,此類產品則未必能滿足這項需求。
相反,目前市場有些一筆過繳付的長線儲蓄及人壽產品,投保人可以在獲得每月入息之餘,同時保存大部分整付保費及設有非保證紅利,將財富增長之外亦可息享世代 (即是讓後代也可獲得每月入息)。計劃最長可橫跨151年,並可於期內無限次地更換受保人,讓財富及入息代代傳承。
經濟盛衰周期的交替或許無法阻止的現實,不過我們可以根據個人財務需要與目標,及早做好退休後的規劃,以長線入息保障讓自己及家人。
(本文於2022年10月刊於《星島日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