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。根據醫管局最新的數據顯示1,各專科穩定新症個案的最長輪候時間至少為14個星期,其中眼科輪候時間最長更達216個星期,即是逾四年,情況令人擔憂。
眼見輪候時間長,而且隨著市民對醫療服務質素的要求有所提高,不少人均會轉投私營醫療服務。筆者公司近期公佈的「香港家庭危疾抗力調查」結果亦顯示,超過七成受訪者患上危疾時傾向到私家醫院進行治療。但根據調查結果及筆者公司內部數據推算,受訪者的現有資金只足夠應付約四成的保障需要;加上分別少於一半受訪者已為配偶及父母購買危疾或醫療保障,萬一自己或家庭成員突然確診危疾,整個家庭將面臨極大的財務壓力,亦有可能一下子耗用大量積蓄,影響日後的生活質素。
想提升家庭危疾抵抗,最直接就是為自己與家人添置合適的保障。然而,筆者觀察到不少市民對危疾保障有一些誤解,包括誤以為大部分危疾保障的保障範圍不足,甚至忘記已購買保單的保障內容。事實上,在添置保障時除了考慮自己的保障需要及負擔能力外,亦應留意以下三大因素。
選購危疾保障三大小貼士
首先是受保危疾範圍。除了單看受保危疾種類的數目,亦應留意相關保障有否與時並進,例如腦退化症或柏金遜病等這類年輕化及普及化的危疾是否受保。其次則是保障年期及索償次數。現今醫學昌明,即使患上危疾,存活率亦有所提升。所以要留意產品有否提供多次危疾保障,即是在受保人曾經索償嚴重疾病保障後,下一次如不幸再患上危疾,其保障詳情及人壽保障是如何。最後是索償程序。一些保險公司會准許受保人預先委任指定家人,在他們精神上失去行為能力時可代為申請及領取理賠。這不但可免卻繁複的法律程序,亦可令受保人及其家庭更方便地獲得財務支援,解決燃眉之急。
疾病往往在無聲無息中來襲,因此及早為自己及家人安排一份全面的多重危疾保障,便可大大填補危疾缺口,兌現愛護至親一生的承諾。
(本文於2023年6月刊於《星島日報》)